司氏文化

司马家族兴衰史

责任编辑: 来源:时间:2018-12-25 17:58:28 我要评论(0)

编者按:姓启司马,望出顿丘.为便于司姓本家了解司姓家族历史,特编辑一下三篇,以飨本家读者:
司马家族为何能统一中国? 
2013-07-27 17:15:58|
核心提示:魏国是寡妇孤儿、人尽可欺,自不必说;蜀国国君恰是那位连诸葛亮都“扶不起来的阿斗”,更惨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吴国更不幸,国君孙皓是一个典型的虐待狂,一高兴或一不高兴就凿人眼睛、剥人面皮,可惜只敢虐待自己人,搞得是人神共愤、众叛亲离。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末代皇帝愍帝司马邺率领饥肠辘辘的孑遗臣民向兵临长安城下的匈奴汉国大将刘曜肉袒出降,不久即如前任怀帝司马炽一样遭受“青衣侑酒”之辱后被杀。至此,西晋灭亡。距离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辉煌时刻,不过短短37个年头,统一喜剧就迅速演变成了覆灭悲剧。亡速之快,堪比秦、隋。但秦、隋承乱世之后分启汉、唐盛世,而西晋王朝的覆灭,却使刚结束汉末近百年分裂局面始得统一的中华大地又重新陷入了比此前更为惨烈动荡的乱世深渊,中国历史也随之堕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漫长黑暗时期。数百年间,群雄逐鹿,汉室凋零,公子王孙,贱若泥沙,流民百姓,泪尽胡尘。后世史家,众说纷纭。究竟西晋王朝的喜剧是怎样演变成悲剧的,其悲剧后果为何如此惨痛?让我们一起掀开那页沉重的历史,从前人的斑斑血泪中去寻觅历史的真相吧。   
竖子成名   东汉是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起来的政权,逐渐形成所谓的“衣冠望族”(世代做官)或有名望的姓族,散布在各州郡。在反对宦官的斗争中,他们互通声气,互相支持。宦官失败以后,士族内部的矛盾便加剧了。士族内部按族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也就是按势力大小来分配做官。魏文帝更行施九品官人法,就是对这一既成事实的法律肯定。因此取得了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拥护。司马氏要想夺取曹氏政权,当然也必须争取士族的支持。出身河内名门望族的司马懿起初曾因有“狼顾相”而遭多疑的曹操猜忌,直到曹丕篡汉称帝后才逐渐受到重用。明帝曹睿时,因“北平公孙、西拒诸葛”而渐掌兵权、累积战功,终成魏国重臣,也成了士族门阀阶层当然的利益代言人。他用优厚的待遇收买士族,逐渐形成司马氏集团。虽然明帝临终托孤,但因功高震主屡遭猜忌而被架空。于是老家伙装傻充楞、隐忍待时,终于等到机会,于249年发动政变,掌控了魏国大权。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曹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气得魏帝曹髦嚷出了那句著名口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其时,那个瑰丽磅礴、激情澎湃的三国时代已接近尾声,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们老的老、死的死,正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时代。司马昭父子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完全有足够的理由顾盼自雄。 魏国是寡妇孤儿、人尽可欺,自不必说;蜀国国君恰是那位连诸葛亮都“扶不起来的阿斗”,更惨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吴国更不幸,国君孙皓是一个典型的虐待狂,一高兴或一不高兴就凿人眼睛、剥人面皮,可惜只敢虐待自己人,搞得是人神共愤、众叛亲离。   
司马昭没费多大工夫,就于263年,趁蜀国内乱,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三路攻蜀,把蜀汉后主刘禅俘至洛阳,优待得乐不思蜀,蜀汉遂亡。两年后,司马炎效仿曹丕故技,重演“禅让”闹剧,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于公元280年,发起统一战争,20万大军水陆并进,王浑、杜预率陆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北,把前来迎战的吴国主力兵团就地歼灭;王统率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出长江三峡,排江而下,“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接下去传檄而定江南,割据江东近八十余年的孙吴政权灰飞烟灭。   至此,三家归晋。司马炎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君主,又创建了一统天下的勋功伟业。   
可司马炎这纨绔子弟既乏雄才伟略,亦无宏图大志,完全靠着继承祖父辈的遗产,基本没什么悬念,就站在了历史的高起点上。只需作为当然的主角演一出早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已经写好、不久前又经过曹丕示范过的“禅让”闹剧,就成了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历来艰难的统一战争如今竟然一战定天下,简直太顺了。而且出身高贵的司马炎仪表非凡、聪明神武、长发委地、垂手过膝,按当时的标准绝对是可以令追星少女尖叫喷血的美男子,简直就是上天的宠儿。总之,司马炎有十足的理由踌躇满志、自我放纵,却无半分开国君主应有的危机意识与深谋远虑,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开国之君,也为西晋王朝的覆灭种下了前因。  
 本文摘自《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作者:彭勇,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司马家族的衰落 
2013-07-27 17:16:20| | 
在复姓之中,历史上最辉煌的莫过于司马家族了。其实不仅仅是复姓,就是在中华所有姓氏家族中,司马家族在古代的繁荣昌盛完全可以名列前几位。众所周知,西晋、东晋王朝就是司马家族建立的。从所出的人物看,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史学家都归于司马姓人,一个是司马迁,再一个是司马光,好像文化特质也能随基因而遗传。西汉的司马相如,也是可以进入中国历史上一流文学家序列的大腕人物。还有秦朝伐蜀的军事家司马错,后人评价说:在秦朝功劳最大的三位统帅中,白起过于残酷,王翦偏重战术,只有司马错的战略才能出众,也有谋略,主张仁道,值得尊敬。他的次孙司马靳也是优秀将领,曾和白起一起征战于长平之战,后亦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六世祖。非常遗憾,至宋朝司马光以后,司马家族突然黯然失色,再不见昔日的辉煌。
  这里的“辉煌”并非完全指称王称帝,而是说再没有较为知名的人物、人才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按一般规律,凡群星灿烂的人物群家族必然发达,子子孙孙必然众多。但现在司马姓人口很少,与他古代的兴旺发达很不相称。司马迁虽然因“李陵事件”受了宫刑,但已经处于盛年,当有女有子,王国维说过:“史公子姓无考。汉书本传,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是史公有后也。” 
  《汉书?杨敞传》记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同州府志?列女传》也说:“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也。汉昭帝崩,昌邑王贺即帝位,淫乱。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更立帝。议已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愕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徙曰唯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之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九卿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其废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薨,盖封三千五百户。君子谓夫人可谓知事之机者矣。”从上述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儿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人物。《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为此两人的功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正如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可以想象,在当时司马迁“下狱死”而查抄的情况下,司马迁的女儿确象“义士救孤”那样保藏了《史记》,而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又象“沉香劈山救母”那样救活了《史记》!(还有另外一说)因《史记》秉笔直书,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
 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司马迁遭受迫害,于公元前87年去世,终年56岁(一说60岁)。据传说,司马迁夫人柳倩娘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且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门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为祭祀祖宗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
  如今,“汉太史遗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至今,徐村的“汉太史遗祠”门外的砖墙上,还有一块儿清嘉庆年间,同姓族人同化鹏为同姓祖祠立的石碑,详细记载了自元代以后司马迁后裔的情况。其碑文:“史通(子)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同)茂至杰,略表所知。” “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一直保持了千年,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才被打破。1963年6月19日,司马迁后人同茂的第十九世孙同有旺,与本村一位姓冯的姑娘喜结连理,破了“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从此,同姓之间,冯同两姓之间开始有了亲上加亲的婚姻往来。韩城市嵬东乡徐村,有清代嘉庆二十二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而司马光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养子叫司马康(1050~1090),字公休,是司马光族人之子,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元祐五年(1090)病逝卒,年仅四十一岁。避祸改姓除了并非司马迁后裔一例。毫无疑问,在西晋末年动乱和“五胡乱华”这段历史时期以及刘篡夺东晋王朝政权时期,部分司马家族人受到沉重打击,有的为逃避灾难,不排除改姓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据有关资料介绍,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思想盛行。其时玄学大兴,马图腾风行其道,人们对马的赞赏和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马已不再是马,而是“成功”、“速度”、“效益”的代名词,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司马氏本是世家显族,国中大姓。“司马”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管马者”,对马有约束、限制的意味,本是官名。在马成为图腾的年代,马既然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司马”就成为“大不吉利”了。在文化的重压下,司马氏部分作出改姓决定,遂以“马”为姓。司马改姓,不仅改自己的姓氏,把先辈的姓氏也改了。比如,司马迁不称司马迁,改称“马迁”,司马相如改称“马相如”。至今阅读古籍,时时还能看到当初司马改姓的痕迹。
  此外,由于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姓许多改为司姓、马姓。这种现象可能较为普遍。可见,司马家族后裔因为各种原因改姓,恐怕这是司马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吧。除此之外,西晋末年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司马家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都参与其中,相互残杀,后来又受到“五胡乱华”影响,司马家族死了很多人。东晋末年,由于司马政权落入他人之手,家族势力亦受到严重创伤。在剧烈的社会矛盾斗争中,司马家族亦有大量生命死于其中。这也是司马家族衰落的重要原因。
 不过,司马家族的衰落或许还有最深层的原因。司马家族多出历史家和政治家、军事家,但缺乏智慧圆通的人物和道德家,几乎没有哲学家,司马光可算是一个儒者,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承传,难以形成文化气候和人格气候。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发展,家族的文化气候决定家族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气候决定国家的发展。司马家族的衰落,或许最终败在文化和道德。范文澜、蔡美彪编著的《中国通史》中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颓废、放荡等等龌龊行为,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封建统治阶级当然也有它的道德观,但在司马氏集团里,封建道德是被抛弃得很干净的。” 
历史家的评价,值得深思! 
(2012年12月2日星期日写毕) 

【转载】司马光后裔居住地---王圪垱 
2013-07-27 17:16:49| | 
王圪垱村属洛龙区开元路办事处管辖,原村位于开元大道与长兴街交叉口。全村2000多人中,有700多人姓司马,他们是宋朝名相司马光的后人。司马光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洛阳的独乐园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地方,位于今天伊滨区诸葛镇的洪恩寺也是后人为了纪念司马光而修建的。   
明清时,王圪垱村叫李大年庄。村里土地为张姓和闫姓人所有。村里潘、麻、邓三姓人家以租种张家土地为生,王、孙两姓人家以租种闫家土地为生。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家人率领佃户闹起了集体罢工,要求闫家、张家减少租金。冲突中,王家人将一闫姓男子围殴致死。王家人一看不妙,“骤然西窜,族人相继快速逃离”,王家人从此离开了李大年庄。  
 该村的司马扩军老人说,由于旧时村落一族多居,或迁而又返,或迁而不返,造成一地两名、名姓不符、名地不符的现象,王圪垱村就是如此。1912年,村名由李大年庄改为王圪垱村。   清康熙年间,司马光第十五代孙司马国栋、司马国柱两兄弟带家眷从山西夏县来到洛阳。司马光后裔到洛阳来是要向官府要回独乐园。当时,独乐园被封给了一户刘姓人家。虽然司马国栋、司马国柱两兄弟屡次打官司始终没能从刘家人手中要回独乐园,但他们还是在洛阳居住了下来。他们先是居住在洛阳老城贴廓巷大车院,后来,搬到王圪垱村居住。今天王圪垱村的700多名司马家族成员,都是他们的后代。司马也成了全村第一大姓。   今年60岁的司马扩军是司马光的第二十五代孙。今年4月,在他和其他村民的倡议和组织下,来自安徽、山西等地的司马光后裔及专家学者聚集洛阳,在洪恩寺举行祭奠仪式,纪念司马光逝世925周年。目前,司马扩军他们正在筹建一个民间的司马光研究学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司马光。   
近年来,随着洛阳新区的快速发展,王圪垱村村民整体迁入洛龙区龙泰小区C区。(记者 杜武 特约记者 王占国) 资料来自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11/10/27/993944.shtml

司氏文化交流中心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司氏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司氏文化交流中心,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将追究责任。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