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氏文化

陕西省咸阳乾县王村(大王乡、大王镇)司家

责任编辑: 来源:时间:2018-12-25 17:57:57 我要评论(0)

(陕西本家司建龙-陕乾县提供)


乾地先民聚居于泔河、漠谷河、漆水河、肖河两岸,大王村就是远古漆水河东岸的一个古村落,地处乾县南塬上的大王村是块神奇的沃土,西邻杨凌农科城,南依秦岭,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北望乾陵巍巍千年,东临礼泉入咸阳。
   大王村留下了先民生活的印记。历史上这里肥沃而富饶,居关中腹地物产丰富,先周时期,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种五谷,传播农耕文明。大王村有梁、吴、司、曹四大姓氏,他们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村东门外有一颗几百年的老古树,见证了此地的几百年风雨沧桑。相传,唐宋时期,王姓始居于此,初名王村,又传说金元时期就有了大王村,有一将军镇守于此,统管附近三十六村,群众称之为大王,据清代《乾州志》地图卷,大王村标志“镇”。明清时期大王村街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 
    据大王村《梁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元年青年农民梁思明,不堪忍受战争和生活困苦,只身从河南省固始县老家逃难来到大王镇,娶当地杨姓女子为妻,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该地梁姓第一代始祖,现巳二十三代了。大王梁姓人才辈出,七世孙梁忠,字百原,后人称梁梅公,1552年任大明御马太监。在朝五十一年,深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恩宠。梁忠喜爱音乐舞蹈,告老归故带回宫廷《凯旋鼓》(蛟龙转鼓)。明嘉靖40年,七世孙梁秉礼为举人,任四川省仁寿县令、河北沧州知州,十一世孙梁文焕,清顺治15年为进士,清代诗人,康熙元年任江苏省沭阳知县,纂修《沭阳县志》10卷,有诗《昭德晓钟》曰:“河汉卷星回,僧钟梵宇催。音从天际转,响自日边来。余韵摇虚幕,清声动上台。卧听心音爽,自尽世尘埃。”
大王村是革命圣地,是辛亥早期民国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聚集地,有英雄的血泪。1919年1月,靖国军邓宝珊、董振五、冯子明、杨虎城各部驻大王村一带,在大王村东与奉军鏖战,奉军败退。1月27日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军总指挥董振五牺牲,时年26岁。“大王村之战”使得昔日繁华的村容村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爱国诗人、民国元老、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陕西靖国军董振五少将墓志铭》曰:“勿幕不独文,义安不独武,后起之英,厥惟振五。大雪漫漫,周原膴膴,遗恨难忘,河山金鼓。大王村之血,白龙坛之庑,关西壶浆之遗民,渭北薪胆之旧部。祝英灵兮归来,问来归兮否否。水火深矣,哀哀三辅!碧血青山,皇天后土。”款识:“井勿幕张义安皆名将,靖国军死难者,大王与武功战场白龙讲坛藏地。”民国年间,土匪猖獗,大王村常有土匪进村烧杀抢夺,欺负妇女,大王村全体村民众志成城,与土匪展开斗争,被村民们全部消灭,尸体拉了三天三夜,后来村里许多青壮年积极参军保家卫国,解放战争初期,彭德怀副总司令、徐向前司令员曾来大王村指挥了 “扶眉战役”。1949年6月,新中国人民政权建立,实行区乡村制,大村公社,后改大王乡,王村乡、王村镇,驻地大王村。
大王村是民间艺术之乡,保存着淳朴的民风民俗,周秦汉唐以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多种艺术形式。寿礼剪纸是民间敬老习俗的产物,《乾州志》曰:乾州人性刚方,俗尚俭约,男勤稼穑,女事桑麻,士习诗书,敦节义,有先民之雅概。大王村的剪纸体现了乾县人的性格特点,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有“青竹有节图”、“梅花闹寿字”、“五福捧寿字”等图案,丰富多彩,还有村东门外三义庙门前的明代地面石刻文物栩栩如生。大王村是民间艺术“转鼓之乡”,特别是每年正月里,蛟龙转鼓就敲打了起来,壮了关中人的士气,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魂,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和鲜明地方特色,奔放有力 ,铿锵激越,鼓声响遏行云,舞如龙戏浪尖中,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张力,表现了秦人质朴豪迈的性格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现已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靓点。诗人北雪曰:“蛟龙翻转九曲歌,疑似天庭派神罗。鼓声咚咚震寰宇,乾州王村独一绝。”
    耕地是大王村农民主要的生活资源,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苹果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宝鸡峡干渠修成,从村北横穿而过,水利条件改善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结束了,随后大王村又恢复了二、五、八集市,被陕西省委命名为“小康村”。祖祖辈辈勤劳善良的大王人用智慧开启了生活的美好篇章,今天,大王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水泥路人来人往,商业街繁华,“转鼓”广场老少们强身健体,大王人或居家做生意的,或奉献于国家各条战线的,他们各显才能,继承着先辈的优良传统,向往生活,创造生活,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不懈努力。
蛟龙转鼓:
神宗万历21年,梁忠将蛟龙转鼓带到民间,以王村镇为中心向该村司、吴、曹、梁四大家族世代相传。蛟龙转鼓舞蹈、曲牌、鼓点、表演技法全靠民间艺人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从明代至今400多年来,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原因,几个时期几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文化艺术界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又失而复得,重新活跃在民间,被大众所喜爱。

  第一代传人

  梁忠(1523——1607)

  第二代传人

  司孝忠(1570——1635)
  吴志奇(1568——1631)
  曹松柏(1559——1627)
  梁仲有(1572——1639)

  第三代传人

  吴世友(1881——1971)
  曹光辉(1873——1953)
  梁云录(1876——1968)
  司云柱(1858——1921)
  吴维太(1862——1941)

  当今传承人

  吴彦杰(1939)
  曹秉发(1931)
  梁发云(1932)
  梁智俊(1939)
  司光旭(1921)

司氏文化交流中心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司氏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司氏文化交流中心,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将追究责任。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