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

让国防动员与政府应急机制相衔接

责任编辑: 来源:东方头条时间:2019-01-15 19:01:26 我要评论(0)

云南省军区在救灾实践中探索规律

让国防动员与政府应急机制相衔接

■陈学渊 张 军 本报记者柯 穴

元旦刚过,云南省军地便召开联席会议,梳理2018年军地联合应对文山特大泥石流、通海地震、金沙江堰塞湖等自然灾害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国防动员与政府应急机制相衔接的方法路子。国防动员主要是为战争做准备,政府应急机制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何要让二者相向而行?

云南省军区司令员、省国动委副主任杨春光一语破的:一方面战争灾害与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云南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区域,建立健全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既是省军区系统保一方平安的职责所系,也是运用动员潜力预防战争灾害的实兵预演。

机构联动

“州应急办组织民兵抢运物资,州国动委征用挖掘机、板车支援公路抢修……”2018年11月,金沙江堰塞湖洪峰过境云南省迪庆州,该州启动应急救援军地联合响应机制,州国动委和应急办指挥人员走进中军帐实施联合指挥,调动10余支救援力量、数百台预编装备开赴一线,形成了抢险救灾合力。

“要让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和国动委兵合一处、将打一家,首先要让两个体系的指挥机构实施联动。”总结迪庆州的实践经验,与会人员形成共识。但问题随之而来:国动委指挥机构依据《国防动员法》等法规确定,地方应急管理指挥机构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确定,二者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

依据两部法规,地方政府既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又负责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是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主体;军队和民兵依据法律和上级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纲举则目张。云南军地双方吸收以往联合救援中的管用经验,明确了实现机构联动的思路:遇有突发事件,可成立由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军事机关主官任副指挥长的应急指挥机构,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省军区动员局参谋周昆锐说,这一指挥机构与国动委指挥机构高度契合,便于组织国防动员预案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预案进行对接,便于两个体系开展联训联演,以达到参加一项救援行动、锻炼两支队伍的目的。

力量联用

与迪庆州一样,丽江市收到金沙江堰塞湖洪峰过境预警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援军地联合响应机制,400余名民兵编成3个梯队,赶在洪峰来临前将玉龙县塔城、巨甸、黎明、石鼓、龙蟠等沿江乡镇的70户182名群众安全转移至安置点。

“与应急机制相衔接,意味着动员力量与应急力量融为一体。”杨春光介绍说,近年来,省国动委专门组建省级国防动员应急专业队伍,连同全省民兵队伍一并纳入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使每支队伍都担负了应战应急使命。

为提高队伍遂行任务能力,国动委和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立遍布全省的军民通用装备器材预储仓库,预储物资器材涵盖工程机械、车辆、医疗、通信、电力等12类40多项,在满足应急救援需要的同时,较好解决了动员力量装备器材相对缺乏和落后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省国动委综合办、经动办、交战办等部门着眼行业动员需求,与相关企业签订征用、租用协议,与预储仓库互为补充,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就近就便调用装备器材,保障队伍齐装满员开赴任务一线。

此外,他们打破以往行政区域界限,划分出森林防火、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重点责任区,采取划片联编、就近选编、专业抽编等方法,对军地多种应急救援力量实施科学编组,并在省市县建立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军警地应急救援演练制度,每年联合组织军警民防灾减灾救灾演习,全面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执行能力。

信息联通

去年9月2日,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境内遭受强降雨袭击,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灾害,文山军分区派出民兵通信、气象专业分队赶赴一线、回传信息,为上级指挥救援提供了决策依据。

“与应急机制相衔接,必须练就沟通军地信息的千里眼、顺风耳。”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局长刘继志告诉记者,云南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实现信息畅通不易,以前民兵参与应急救援常因联通不畅而“打乱仗”。

平时联不上,战时不堪设想。省军区以指挥方舱、信息采集车和数字化单兵为核心,融合无线电、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多种技术,构建灵活高效的指挥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省国动委综合办、人防办、交战办等专业办公室与政府应急指挥平台进行链接,实现灾情预测、风险研判、紧急救援等信息共享,确保能够整体联动。

刘继志说,国防动员部门配备的通信设备属于战时保底的通信手段,抗毁能力、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一旦投入抢险救援,就会成为地方应急部门离不了的千里眼、顺风耳。

制图:张 锐

国防 应急 动员 机制 相衔接

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或将追究责任。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