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福州人,这次仓山复园里是真的要拆走了!最后再去看一眼吧

责任编辑: 来源:东方头条时间:2019-01-10 16:05:24 我要评论(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这次是真的要迁了!

烟台山南麓复园里1-5号老洋房将迁建

集中到仓山公园东路的金和园内保护

目前已进场,近期将予以拆建

为了拓宽道路,解决积水和出行问题,今年会对复园里1-5号老建筑采取迁建方式,集中到仓山公园东路的金和园内保护。仓山区仓前街道于1月7日的回复是:目前复园里1—5号已进场,近期将予以拆建 。

2016年末就曾传出要拆建

但这次是真的

2016年底,福州市仓山区启动了一批道路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复园路的拓宽。新的复园路起于上三路与首山路交叉口,止于六一南路与大坪路交叉口,长954米,宽34米。一条原本3米多宽的小路,要拓宽成34米宽的道路,扩宽必须要拆除复园里1号。

这次是真的要迁了,在迁建前,再来看最后一眼吧!

从繁荣到废弃再到复原

如今命途多舛的复园里1号

是文艺的代名词

破旧的围墙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淳朴老百姓,时至今日它略显沧桑却别有韵味,掉落的油漆,残缺的砖瓦,好像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与复园新村内大部分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这座带有外廊的近代公寓建筑显得格外惊艳,它是一群热爱历史建筑的守护者,一砖一瓦,历经242天修复的成果。

这座”复园建筑”约在1937年建立,每开间为一户公寓,一共有1—5号。建筑主人为谁,设计者、施工者均没有发现资料。

复园里1号后侧

早年,复园里1号作为分隔的小间以低廉的租金租了出去。随着租户的离开,这里成为空屋子,只剩下堆积的垃圾及下塌的房梁。

未修复前破败的复园里1号

2016年经过修复,复园里1号创始人陈浠将这里从废墟变成一个践行社区营造和公民意识的公共空间。观影、制作木艺,下午小时光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修复前的复园里1号楼梯口处

↓↓↓

如今的复园里1号楼梯口处

↓↓↓

如今的它,是文艺的代名词,也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也给这里带来了不少人气,光是走走看看,便能赏心悦目。

除了复原里1号古宅

还有4号清河庐、6号颖庐

在这里我们能依稀看到福州原来的样子

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岁月的交错

复园路4号清河庐

复园路最具特色的是清河庐,典型的英式独院式住宅,建于1927年,原主人为福州茶厂厂长陈廷炳、叶木兰夫妇(作为茶业公会的成员,陈廷炳还曾与其他人一起出资,建造了仓山影剧院),后转售予侨领俞昌檀之妻李明月,现为郑氏家族私宅。

复园路6号颖庐

颖庐的年代要从清末开始算起,原有产权人是黄省三,黄省三是民国初期上海邮政系统高级职员,后调往山西、云南任邮政署长。

门上的石碑早已经没有了“颖庐”的痕迹,如果没有事先做攻略,感觉又是一段被错过的历史。

虽然复园路住户越来越少

但这静谧古朴的小路和周边古老建筑

依然充满着独有的人情味和市井感

据传复园路原名中越路,是1970年代中国援助越南战争,为纪念中越友谊而将道路取为此名,后因“复园里”而得名复园路。再后来程埔头改造,复园路扩大,就有了今天这般模样。

走进这条小路,它特有的淳朴气质能让你瞬间沉静下来,看着来往的行人,去慢慢体会这里的人情味儿和市井感。

爬满青藤的红砖老房子

没有浓重的商业化味道

充满市井味但又复古而优雅

在迁建之前一定要来这里走一走

记住此刻,它们最美最真实的光景……

福州人 走了 再去 园里 眼吧

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中华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司姓企业家或将追究责任。

网友点评